• 在澳洲,你该只用5%的首付买房吗?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23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24

    该吗

    从本周三起,澳洲的首次购房者将可以仅凭5%的首付买房。

    这是联邦工党兑现竞选承诺的一部分,对 “首次置业者担保计划” 进行了扩容。

    不过专家也提醒:

    虽然低首付能帮你早点买房,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月供压力,

    如果没有提前还款的规划,最终利息支出也会更高。

    Amara Mortgage Brokers的总监Tina Howes表示:

    即使按照这个政策计算的贷款额度,月供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是难以承受的。

    但对一些人而言,早点上车、赶在房价进一步上涨前拥有自己的房子,

   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利息成本的增加。

    Loan Market贷款经纪Max White表示:

    只要清楚自己能借多少钱,每个月要还多少月供,这个计划是很不错的。

    展开剩余85%

    过去,申请这项计划需要满足收入上限:

    单身12.5万澳元以内,夫妻20万澳元以内,而且每年配额有限。

    现在,这两个限制都取消了,同时不同城市的房价上限也有提高:

    申请条件包括:

    申请人必须是澳洲公民或永久居民;

    年满18岁;

    首次购房者,或过去10年内未拥有澳洲房产(两人联名则两人都需符合);

    不能用于投资房产,只能购买自住型住宅,包括已建房、联排别墅、公寓、期房、空地+建房合约等形式。

    申请人必须是澳洲公民或永久居民;

    年满18岁;

    首次购房者,或过去10年内未拥有澳洲房产(两人联名则两人都需符合);

    不能用于投资房产,只能购买自住型住宅,包括已建房、联排别墅、公寓、期房、空地+建房合约等形式。

    Howes提醒:

    有个常见误区是 “住满12个月后就能出租” 。

    但实际上,如果你搬出去,

    银行可能会重新评估贷款条件,甚至要求你补交 “贷款保险(LMI)” 等费用。

    另外,贷款必须是本金+利息的贷款,最长期限为30年。

    如果是建房类贷款,可例外使用一段时间的 “只付利息” 方式。

    贷款也必须从33家指定银行中选择,包括CBA、NAB和Westpac等大行。

    那么,仅仅用5%的首付来买房,这样做真的划算吗?

    从现金门槛来看肯定是的。

    政府会为你提供最多15%的担保,相当于你只需拿出5%首付,而不需要额外购买贷款保险。

    比如:

    一套80万澳元的房子,正常20%首付需要存16万。

    而用这个计划,只要4万首付即可。

    而且还能省下LMI保险费,这笔费用可能高达3.2万。

    但问题在于:

    贷款额更高 → 月供更高 → 总利息更多。

    以悉尼150万的上限为例:

    而按照贷款不超过税前收入30%的标准,

    从总利息来看:

    不过,Loan Market的White表示:

    由于政府担保了15%,银行通常不会提高利率。

    Smartmove的Simon Orbell也说:

    目前很多支持这个计划的银行,利率并不像一般95%贷款那样高,

    大银行、小银行都有竞争激烈的利率可选。

    另外,在做决定时还要注意的 “隐藏成本”。

    担保计划确实帮你省下了LMI,但不等于没有其他大额支出,比如印花税。

    在悉尼,价值80万澳元以下的首置房可免印花税。

    但如果你买到150万澳元的上限,印花税就超过6万澳元。

    Orbell认为:

    虽然印花税贵,但整体可能还是值得。

    如果你买150万澳元的房子和买100万澳元的房子相比,虽然前者印花税贵,

    但因为政策覆盖的额度更大,整体能省的LMI和首付差价还是划算的。

    相比新州,维州的印花税更高。

    首次购房在60万澳元可全免,在60.1万至75万澳元之间享有折扣。

    Howes表示:

    政府一直在宣传 “5%首付”,

    但其实你得准备接近10%的总成本。

    最后一个问题,这是否会推高房价?

    Orbell指出:

    由于申请人数无限制,可能缓解过去的 “抢名额” 压力。

    但长期来看,需求增加也可能抬高房价。

    财政部估算该计划可能在六年内推高全国房价约0.5%,但也有机构认为这个估值偏保守。

    保险业协会委托Lateral Economics发布的一份报告则预测:

    2026年房价可能因此上涨3.5%至6.6%,并在之后几年继续上涨。

    报告还指出:

    讽刺的是,若计划抬高房价,最终最容易被挤出市场的,

    恰恰是收入最低、最需要帮助的首次置业者。

    发布于:北京市